在日前召开的2021年南方电网能源发展论坛暨南网能源院研究成果发布会上,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彤表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是挑战更是机遇。2020年到2050年,能源系统需要新增投资约100万亿元,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发生革命性变革,新的增长点和巨大商机凸显,低碳技术、清洁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新兴领域前景广阔。
南网能源院在会上发布了《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报告》《中国电力行业投资发展报告》《粤港澳大湾区电力发展报告》等一系列研究成果。来自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新思路新举措。
王彤建议,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包括研究新能源接入模式、加强常规电源调节能力、各级电网协同规划、电网数字化转型、新一代调度系统、综合能源服务模式、布局重大科技创新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院名誉院长周孝信表示,在实施路径上,要落实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他认为,可以通过两种路径实现储能,一是应对风光新能源发电出力短周期(日内)波动性间歇性的运行灵活性调节需求,可采用抽蓄、电化学电池、压缩空气等储能技术;二是应对风光新能源发电长周期(周内、月内、跨季节)出力波动能源电力供需不平衡,以及突发灾害下能源电力供应的储能需求,主要采用绿色技术生产储存氢和气体/液体燃料(如甲烷、甲醇、氨)等方式。
澳门大学校长、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宋永华认为,澳门已基本进入碳达峰阶段,应以政策为引领、科技为驱动,积极将澳门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碳中和先行示范城市。他同时提出7条路径,包括大力推动陆上交通电气化,推广氢动力海上交通,发展本地清洁电源,推广低碳建筑/园区,城市配电网智能化改造,积极参与广东电力市场交易购买绿电等。
投资是反映行业状况的“晴雨表”。《中国电力行业投资发展报告》披露,2010年以来,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增幅始终在10%以上。为解决新能源的间歇性特点与电力供应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应提升高效率高容量储能投资,增加抽水蓄能等调节电源、电化学储能等新型储能装置投资规模。
《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报告》建议,“双碳”背景下,电力市场化改革正面临诸多挑战,应完善电力市场体系,引导新能源实现有序发展;扩大市场配置范围,加快推进区域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创新机制,兼容新型市场主体,畅通分布式资源消纳渠道;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新能源与调节资源协同发展;改革输配电价定价机制,加强投资激励、优化新能源布局。
《粤港澳大湾区电力发展报告》披露,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装机容量5414万千瓦,同比增长11.2%,占总装机容量的63.8%,区内外清洁能源电力供应占比超过60%;已建成珠三角地区500千伏内外双环网,供电港澳能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部网架日益完善。2020年新建成投产昆柳龙直流工程,西部省区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送电容量增加500万千瓦,区外电力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经济日报记者 庞彩霞)
【来源:经济日报】
公 司:南通思瑞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话:0513-87273218
传真:0513-87275595
地 址:江苏省如皋市东陈镇小康路86号